跳到今天日誌              主題頁目錄 資源頁目錄
注意:較早前的日誌請往《日誌選輯》或《創作之頁》尋找。網站地圖

無語錄(三)

 

默度餘生:無語錄(三)         二零二五年月十三日

死自身(一)

想不出也不想寫什麼「大題目」,唯有繼續「無語」。

這世界讓人無語,不僅是特朗普聲稱自己有資格獲什麼和平獎,更是他很可能真的有所謂「資格」,因為世人連同絕大多數所謂基督徒,所盼望著的,都是同一路數的「現世主義救世主」,最終是否特朗普,都一樣。

我說過十萬遍:我這輩子幾乎從來沒有遇見過一個心裡不相信「文明進步」與「文明永續」的人,包括在「基督教圈子」裡。人心根本不信真有「末日」,那自然不需要一個指向「來世他生」的救世主。

事實更是,我疑心,我們不只不認為世界真有末日,甚至不認為自己真有死亡。我們對於死亡,不只沒有真正的恐懼,恐怕連感覺以至概念都沒有。

我們對死亡並沒有真正的——概念!

……

從「物自身」說起

大學時候,裝模作樣修讀過幾門「哲學」,其實只懂得一些皮毛,其中包括一個叫做「物自身」(Thing-in-Itself)的概念。

物自身(又稱“物自體”或“自在之物”)是德國哲學家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核心概念,指獨立於人類感官與認識之外、無法被直接認知的客觀存在,作為現象世界的本質基礎。

康德認爲,物自身通過刺激感官産生感性材料,經主體的先天時空形式和先驗範疇加工形成知識,但這些知識僅反映現象界而非物自身本身。【百度】

簡單說,你看見紅花,聽見風聲,摸到寒冰,甚至表面區分到事物的大小、距離甚至某種所謂「好壞」,但都是你通過人自己的感官與理性感覺與判斷出來的「現象」,並不就等於事物的「本身」或說「本質」。事物「本身」(物自身)是我們永遠無法真正感知得到的。

說過了,我對這路「思辯哲學」從來興趣不大,但不能否認,這說法確給了我一些靈感,那就是對於「死亡」,我們會否也一樣,只曉得,或說壓倒性地習慣於,在意於各色各樣的「死亡現象」,而不是「死自身」(Death-in-Itself)

我的意思是——

人類雖然「死」了千年萬代,但是絕大多數人對於「死亡」的概念,至今仍停留在各色各樣的「死亡現象」之上,比方病死、餓死、戰死以至壽終正寢等等各種「死法」。至於「死自身」,我們對之毫無概念,甚至沒有感覺,更不要說心生恐懼。

……

「死法」與「死自身」

信仰第一步是誠實,請撫心自問:閣下這輩子付出的「努力」,是不是都是為了防範與拖延各色各樣的「死法」

——你努力讀書、工作、賺錢,就是為怕「餓死」以至「窮死」?

——你健身、保健,還不斷延醫吃藥做手術,就是為怕「病死」?

——你防火防盜甚至移民以防戰爭暴政,為怕各樣其他「死法」?

我十分震驚,我們好像都不知道,即或你真有本事與條件,盡量防範與拖延各色各樣的「死法」,但是你最終還得「死」。意思是你這輩子的所有「努力」,頂多只能針對各種「死法」加以防範與拖延,對「死自身」卻是一點作用都沒有的。

總之,我們很曉得有各種「死法」以至各種聲稱能防範與拖延這些「死法」的處方與技術,可對「死自身」卻毫無概念。

唉,有人明白我說著什麼沒有?

所謂「死自身」,就是那個並不需要依附於任何「死亡現象」或「死法」,卻終歸「人人都有一死」的究極存在事實,這也可以理解為人的存在本質。

某意義上說,「必需死」或「一定死」,是我們作為人的存在本質!

人類千方百計迴避死亡,表面上是有意識地迴避「死亡現象」,實質上卻是無意識地迴避「死自身」,這是忘了人作為人的「本質」,妄想「如神(一樣不死)」,這實質就是原罪——

使人真正滅亡的,並不是死亡現象或說任何死法,而是人對「死自身」的極度無知以至無效反抗

靈感難求,今天先不多說。大家且自己回到聖經啟示去,看清楚聖經是怎樣演述死亡——是像我們那樣,只專注於各種「死法」,還是集中焦點於「死自身」?

 

 

 

默度餘生:無語錄(三)         二零二五年月十四日

死自身(二)

創世記第二章,正在闡述著上帝的創造,萬事萬物都生機勃勃的時候,聖經竟然就在這裡,第一次提到死亡——

創 2:15 耶和華上帝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16 耶和華上帝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17 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這裡提到的「必定死」中的「死」,一定不會指向任何特定的「死法」,比方必定「餓死」,而是,指向「死自身」

新約中有一句話,最能作為這個「死自身」的註解——

來 9:27 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

舊約也有一段,意思相仿——

傳 12:13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14 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帝都必審問。

傳道書這段經文沒有提及「死」字,但是整卷書不斷提到人人都必定會「死」,且最後「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帝都必審問」,這實質也就是「死後且有審判」,與來 9:27 的意思完全吻合。

非常明顯,聖經是在信仰層次上面引導我們領會與回應死亡——即「死自身」,而不是千方百計費心用力於如何讓自己(個人及整體)在肉身及文化意義上「永恆」,這些都是:從該隱的「種地文明」與「築城文明」,到古埃及的「木乃伊文明」與「金字塔文明」,以至現代人的「養生保健文明」與「持續發展文明」所全體一致地妄圖達致的。

基督信仰導引我們尋找「永生」,尋找某種「不死」,但那是透過如何正確應對「死自身」(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達致的,用新約最精準的話來表述,就是——

約 3:16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17 因為上帝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18 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上帝獨生子的名。19 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20 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21 但行真理的必來就光,要顯明他所行的是靠上帝而行。」

總而言之,聖經非常清楚明白地引導我們聚焦於死自身並尋求相應的救贖,而不是任何死亡現象或說死法,更不是無知狂妄地追逐任何肉身與文化意義上的「偽永恆假不死」。

……

偽永恆假不死

理論(真理)是這樣,但現實(我們的回應)呢?

大家都誠實吧。且撫心自問,閣下把多少心思力氣,放在回應「死自身」之上,又把多少心思力氣,放在回應各色各樣的「死法」,以至於追逐各色各樣的「偽永恆假不死」之上?

當心,「死自身」的焦點其實不在「死」,而在「審判」。它是說,我們每個個人以至人類整體世代(文明),都必定會「過去」,但是並不是過去了就「人死如燈滅」,而是「死後且有審判」。

打個很膚淺的比方,就像你進到一家餐室裡,「限時」之內可以「任食」,但限時是會結束的,結束之後,你必需「找數」。沒有「無限時任食」與「不用找數」這樣的可能。

說來無限可憐可笑復可悲,我們,甚至包括絕大多數基督徒,一生都在追逐著的,妄求著的,竟正就是「無限時任食」與「不用找數」這種「反定命」的可能。

再說一遍,「死自身」就是——

來 9:27 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

當閣下幾乎窮盡一切心力於擔心餓死、窮死、病死、打仗死以至撞車死等各種死法的時候,有否稍稍擔心過死自身——自己能否面對「死後且有審判」?

……

整全的審判觀

這裡我必須澄清一事,就是「死後且有審判」不是只有一般宗教甚至包括許多偽基督教所以為的「負面意義」,即「你死後上帝將會追究你行過的惡事」。不是的,傳道書就說得很「平衡」——

傳 12: 14 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帝都必審問。

上帝對「善事」也會作出「審問」,但那肯定不是為了追究與責罰,而是為了替你昭雪與給以賞報。

啟 6:9 揭開第五印的時候,我看見在祭壇底下,有為上帝的道、並為作見證被殺之人的靈魂,10 大聲喊著說:「聖潔真實的主啊,你不審判住在地上的人,給我們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幾時呢?」11 於是有白衣賜給他們各人;又有話對他們說,還要安息片時,等著一同作僕人的和他們的弟兄也像他們被殺,滿足了數目。

動心想想,原來上帝並不是只會「審判你」,也會因著要替你平反伸冤之故,「審判住在地上的人」。

太 5:10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11 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12 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上帝不是只一味「審判你」,也會因你蒙受的冤屈苦難「審判世界」,並最終「補償」以永生天國,這才是「死後且有審判」的完整意義,多麼動人!!!

約 6:27 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人子是父上帝所印證的。

太 10:28 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裏的,正要怕他。

主耶穌說得再明顯不過了,肉身壽命的長短以至怎樣死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平安過渡死自身——最終在「死後且有審判」裡「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唉,「信耶穌得永生」,這不就是最老掉了牙的,最「古祖」的正統神學麼?怎麼大家好像都把它忘記了,連基督徒都一天到晚在造著「養生保健」與「文明永續」的春秋大夢?

……

「鬼掩眼」

末了給大家看一段「偉論」——

基督教訴求的是建造完美的上帝國,為此我們必須探究世界的所有奧秘,因為那正是上帝在人類吃了分別善惡樹之後卻沒把人類銷毀的理由,那已經變成恩典,也是功課。

讀書心得:理性的勝利:自由、科學、資本主義,以及進步的理性神學

此君說到,人類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非但不是原罪,沒促成「靈性死亡」(死自身),反倒變成了大恩典大祝福大鍛鍊,成就了人類的「偉大文明」。

聖經竟被「解」成這樣,這不是「鬼掩眼」是什麼呢!

一般基督徒或者未必會說得如此明顯露骨,但是他們心裡真信的,即對人類、現世以至文明,對「自己來」建立一個根本不需要上帝更不需要基督與祂的釘十字架與再來審判世界的「地上天國」的信心,與之並無二致。

好了,俄網能否讓人「開眼」?上帝都不一定做到的事情(所以只能「任憑」他們,直到最終的審判),我哪敢狂妄自信?但能說的我都說了,有耳可聽的且聽。各隨天命。

 

 

 

默度餘生:無語錄(三)         二零二五年月十五日

死自身(三)

從該隱開始,人類幾乎一切「文明建樹」,說穿了都是為了「防死」——只是防的絕對不是「死自身」,而是各種各樣他們想像得到與關心在意的「死法」。

創 3:17 又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裏得吃的。18 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19 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

創 4:2 ……又生了該隱的兄弟亞伯。亞伯是牧羊的;該隱是種地的。

為回應上帝的「咒詛地」,該隱二話不說就去「種地」,以防範他想像之中的「可能餓死」。上帝說是說要「咒詛地」,實則十畫沒一撇,甚至完全看不出有「饑荒」的可能。否則「不種地」還莫名其妙去「牧羊」的亞伯該早早餓死了。

(順帶說,考古學常識告訴我們,遠古時候,地球環境遠比現在滋潤肥沃,故此長出極其巨大的動物與植物,按聖經,人壽更有八九百歲。若上帝真是咒詛地,咒到寸草不生,人非耕地就沒飯吃,這一切怎麼可能?非常明顯,該隱是因著不信,大幅度夸張放大上帝的「咒詛」,「精神病」似的過度地「未雨稠穋」——其實我們也是這樣!)

該隱是一個最會深謀遠慮超前部署的人,放在今天,絕對會是個「成功人士」,連教會都會大讚這種人「勤勉」,很符合「清教徒精神」。

創 4:10 耶和華說:「你做了甚麼事呢?你兄弟的血有聲音從地裏向我哀告。11 地開了口,從你手裏接受你兄弟的血。現在你必從這地受咒詛。12 你種地,地不再給你效力;你必流離飄蕩在地上。」13 該隱對耶和華說:「我的刑罰太重,過於我所能當的。14 你如今趕逐我離開這地,以致不見你面;我必流離飄蕩在地上,凡遇見我的必殺我。」

創 4:17 該隱與妻子同房,他妻子就懷孕,生了以諾。該隱建造了一座城,就按著他兒子的名將那城叫做以諾。

同理,該隱為了防範想像中的「被殺」,作為超前部署,他「築城」,既為反抗「流離飄蕩」的咒詛,也為將自己團團圍住,好好「保護自己」。

該隱以至他的子孫,對於各種「死法」,都十分敏感而且上心在意,他們一輩子都在像想著自己會有多少種「可能的死法」,然後處心積慮精密部署,以各種方式手段防範這些「可能的死法」。

這就是該隱的人生——看!不是也很像閣下的人生嗎?

但是對於「死自身」(死後且有審判),該隱卻全然無感。其實也不是無感,而是不服,他對於上帝對人(整體及自己個人)的審判,從「咒詛地」到「咒詛他流離飄蕩」,一概不服,一概反抗,「決心」要用上一切方式手段來「反咒詛」——防範各色各樣「可能的死法」。

人類的所謂文明,從種地、築城到銅鐵利器等科技,說穿了,都是在這種「防死意識」之下發展起來的,到如今,還發展出可打擊全球的核武器,妄圖以製造死亡或死亡恐嚇的方式,讓自己「不死」。

這有可能嗎?

文明的本質,是白痴!

……

生死之間

我們理論上是塞特後人,但意識上,幾乎都是該隱「遺傳」的。

我們但知防範各種「死法」,結果卻製造出更多死亡以至更多「死法」,比方用核武把對方甚至自己擊殺至物理意義上的灰飛煙滅。

該隱求生,卻得死!

——因為他不用信心求,乃用血氣求。

且回歸亞伯的心,用信心求,不是祈求免於各種「死法」,而是祈求在「死自身」的陰影之下,得著憐恤與赦免。

亞伯的信心沒有讓他免於肉身的死亡,甚至死得比一般人慘。但他打不還手的信心與愛心表現,讓他「雖然死了仍舊說話」,不是他自己說話,而是天父上帝親自替他說話,替他鳴冤以至最終伸冤。

亞伯不逃避死,卻得生!

——沉靜安分面對「死自身」,不反抗不自救,靜待憐憫。

……

創 2:16 耶和華上帝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17 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天父慈悲,祂口中說的「必定死」其實是「不一定死」,關鍵是你必須先去接受它順服它,別妄圖用人的心思手段反抗,否則,就真的「必定死」了。

什麼又「必定死」又「不一定死」,把你弄糊塗了麼?「層次」啊,記得,很多事情都必須用多種層次來分析理解。

首先,「你吃的日子必定死」中的「死」是指「死自身」,是指人類(不只亞當)都進入到一種「死後且有審判」的存在狀態。

要一萬個搞清楚,這裡說的「必定死」,僅僅是指我們都必不可能逃過「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這個「定命」。但絕對沒有說,我們都一定逃不過在最後審判中被定罪,被判以「永死」的刑罰。必須知道,「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約 5:29),終極審判的結果倒是「不一定死」的!

人生世上,必須順天安命,暫且接受各種可能的「死法」,更不要反抗「死自身」,妄圖逃避上帝的審判——甚至包括今生現世的審判。總之就是,把生而為人的終極關切,移離對各種「死法」的防範,轉而至對「死自身」(死後且有審判)的預備之上,尋求天父的憐憫與寬恕,也以憐憫與寬恕之心待人。

一個真正尋求憐憫與寬恕的人,必也以憐憫與寬恕待人。

……

何以「必死」?

或有人說:

上帝真小器,人不過擅吃了個果子,就咒詛人必定死!

請看清楚聖經,「死」究竟是怎麼進入世界或人的存在光景中的?

創 3:22 耶和華上帝說:「那人已經與我們相似,能知道善惡;現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就永遠活著。」23 耶和華上帝便打發他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24 於是把他趕出去了;又在伊甸園的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

搞清楚,絕對不是在人「抗命」後,上帝懷恨在心,就惡意修改人的DNA,使人由「不死之身」成了「會死之身」。

人之為人——不是神,「必死之身」是他的本質,吃禁果前後甚至將來得贖回到天家後,都一樣,DNA一點沒變。變化的並不是人的DNA,而是人與天父與天家的「關係與互動」。

人順命安分,居於父家時,有生命樹果子的「無限供應」,他便「永生」。

卻是人一旦不再順命安分,不願再居於父家,表面看是被逐出伊甸,實質是他自己離家出走。這樣,他就進入「必定死」的狀態——必須承受「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的「定命」。

再強調一遍:

創三提到的「必定死」並不是說「必定滅亡」,而是說人從此必須經受「審判」或說「考驗」。

為什麼人吃下分別善惡果後,就「必須死」——必須經受「審判」(考驗)?

這「審判」(考驗)是為了什麼?

創 3:22 耶和華上帝說:「那人已經與我們相似,能知道善惡;現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就永遠活著。」23 耶和華上帝便打發他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24 於是把他趕出去了;又在伊甸園的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

啟 22:1 天使又指示我在城內街道當中一道生命水的河,明亮如水晶,從上帝和羔羊的寶座流出來。2 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

原來這「審判」(考驗)的目的,是為了判定他們,是否能重新獲得進入伊甸(永居父家),得以有生命樹果子的無限供應的「資格」。

準確說,那不是「資格」,是「意願」——

啟 22:17 聖靈和新婦都說:「來!」聽見的人也該說:「來!」口渴的人也當來;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

看到嗎?「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

俄網說第十萬遍:

沒 有 壞 到 不 被 許 可 歸 家 的 兒 子 ,
只 有 壞 到 自 己 不 肯 歸 家 的 逆 子 。

上帝表面上咒詛地,表面上逐我們出伊甸,甚至表面上說我們「必定死」,其實統統都「不一定死」。只要我們「願意」,知道悔改,願意認父歸家,天父都必樂意接我們回家,白白赦免我們的罪,賜與我們永生福氣。

我必得再三強調,「考驗」不是說,要我們都變成聖人、偉人、超人,才能擁有所謂得救的「資格」——這完全是異教,包括各色偽猶太/基督教的想法。

天父要「考驗」我們的,是我們有沒有念父思家愛弟兄的「兒子本色」

天家不是「聖人俱樂部」,天家是「家」啊,本質上是屬於「家人」的。天父從不奢求我們成為聖人、偉人、超人(這些都是一幫「宗教精神病」幻想出來的),天父只希望我們安安分分當個「兒子」。

……

終極的「意願審查」

原罪的本質,是人妄圖自足於上帝之外,「離家出走」。

千古同時,我們都是「亞當」。

絕對不是只有始祖才「受不住誘惑」,我們都是一樣,無時無刻都在想著用自己的方式手段,即所謂「文明」,來為自己打造自足於上帝之外的各路版本大小的「偽天國」。

人脫離上帝這唯一「生命之源」,首先是,因生命樹果子的「斷供」,肉身上「必定死」。至於「死後且有審判」,大家別把它僅僅理解為上帝對我們的生前行為的「追究」,那實質更是天父憑我們的生前行為,判定我們是否念父思家愛弟兄即「願意回家」的人。凡願意的,都可以回家。

上帝真正要審判的,不是我們的道德,是我們的「意願」。

總之,請盡量放下對各色各樣死法與防死手段,過度甚至病態的焦慮與關切,更多專注死自身,多專注於自己能否通過天父針對我們「是否願意回家」意願審查,或許,我們在「必定死」的咒詛之下,會有可能「不一定死」,甚至乎反得永生。

 

 

 

默度餘生:無語錄(三)         二零二五年月十六日

死自身(四)

面對肉身的死亡,聖經的教導恆常是——平常心以對

詩 90:3 你使人歸於塵土,說:你們世人要歸回。

那不只是因為死亡是「定命」,抗拒無效,更無益;更是因為,那是「歸回」,並不是——至少並不必然是——「滅絕」。

自是,聖經也從不鼓勵我們自行了斷,以「提早歸回」。

傳 3:1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2 生有時,死有時……

基督徒,不戀生,也不尋死,只默然安分地渡過此生,直至天父按祂所定的時候與方式,接我們歸回。

可怕的或說致命的,從來不是肉身的死(人人都有一死),甚至不是「死自身」(死後且有審判),而是對天父上帝的不信與叛逆,妄圖抗天逆命。記得,人憑私心與血氣,無論是戀生還是尋死,都是抗天逆命。

只有不信才會導致滅亡,被永遠拒於天家門外,因為是人自己拒絕歸回。

傳 3:10 我見上帝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11 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12 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13 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上帝的恩賜。

人生有苦難,有無可避免的生老病死,但這一切都「不致於死」,只要我們能參明看透,相信此中必有天父的無窮美意(但不必知道一切體具細節),默然安分,不強求,也不逃避,能幹點什麼就幹點什麼,不能的話,就安然接受,靜待天父安排以至我們生命的最後歸回,甚至不妨適量地享受生活。

傳 12:1 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2 不要等到日頭、光明、月亮、星宿變為黑暗,雨後雲彩反回,3 看守房屋的發顫,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從窗戶往外看的都昏暗;4 街門關閉,推磨的響聲微小,雀鳥一叫,人就起來,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5 人怕高處,路上有驚慌,杏樹開花,蚱蜢成為重擔,人所願的也都廢掉;因為人歸他永遠的家,弔喪的在街上往來。6 銀鍊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7 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上帝。8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現代心靈,可悲是包括大多數所謂基督徒,都「精神病」似的,不只千方百計抗拒死亡,甚至千方百計抗拒衰老。

聖經真理明明白白,人會老死,那是定命,是必然的,幹任何事情來拖延它,最終都是多餘的。接受啊,然後,在這前提之下——

傳 12:1 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

但什麼是「記念造你的主」

現代心靈的其中一項「精神病」,就是老是想「幹事」甚至「幹大事」,故此許多所謂牧師學者都把這段經文謬解為:老來體衰力弱,小事都未必能幹成了,哪閣下就當趁著年幼,精力旺盛,多幹事甚至幹大事——當然會加上「為上帝」以至「榮耀上帝」等好聽的招牌口號。

經文哪有這個意思?

傳道者只叫你「趁著年幼……當記念造你的主」。

「當記念造你的主」是什麼意思?是所謂為上帝幹事甚至幹大事嗎?

唉,「當記念生養你的父母」,是什麼意思?告訴我。

「當記念造你的主」,還不就是「念父思家」的意思麼?

許多人到年紀老大以後,不能幹事,更別說幹大事,才知道「念父思家」,比方想到回鄉安老。

聖經教導我們,不要等到老,快死了,才知道思鄉,才念及歸回。人生應該「趁著年幼」就「記念造你的主」,意思是及早認父歸家。

別妄想在此生現世建立任何大不了的「功業」,打著「基督教」招牌的更不要信,及早想念天家,預備「歸回」。

我再說一遍,預備「歸回」並不是叫你無所事事好吃閒飯,而是默然安分,按天父的命定,能做點什麼就做點什麼,不能的話,就接受,忍耐,等待,直至天父預定的「時候」到來。

……

歸回的「前兆」

實不相瞞,自澠池一摔後(見拙作《何以終極》),最近又摔倒了。

這次沒哪麼傷,不致額頭著地又要縫針,而是雙膝著地跪倒。

話說某天行山後,去街市買菜。不意踩著一個小坑,正常情況下,只要另一隻腳馬上往前一踏,身體就能平衡過來,不致摔倒。但一是年紀大反應慢,二是剛行完山脚軟,根本反應不過來,馬上跪到,尚幸雙手及時按地,不致頭部著地。

起初以為只是皮外傷,兩天後,膝蓋及大腿竟腫了一大片,尤其是右腿,連站起來都很痛,更別說走路,更更別說行山。

事情已過去兩週,肌肉還有一點緊繃。走路可以,但行山仍不太行。前天,心有不甘,就走到後山的墳場去試一把,盡量不走梯級,只有斜路,大體可以,只是下山後有點累,需在路邊石欄坐下歇息了一會。

……

急不及待上後山,不只是想行山,更想探望我最記掛的長春花

就我這年紀,許多人還是頗為健壯,跑馬拉松都可以,我明顯是「未老先衰」,而且自小如此。但是禍福相依,或許,正正因為我未老先衰,我就比常人更能「趁著年幼」就「記念造我的主」。

人生總會衰老,「先衰」還是「後衰」,我看不出真的有多大分別。我甚至見過不少比我「後衰」的人,到頭來比我「先死」。

很喜歡上後山去,因為那裡有山墳,也有長春花,更有長春花就長在墳頭上,「相映成趣」。山墳喻意著死,長春花卻喻意著生。死無可免,重要是,死後是否尚有「生機」。

以上都是早前拍的照片

前天行後山時發現,又有一處地方長出了長春花——

我心安然。長春花在,生命就在,天父就在。

摔倒並不可怕,連老死也不可怕,因為都只是歸回或歸回的「前兆」,實質好得無比。

 

 

 

默度餘生:無語錄(三)         二零二五年月十七日

父自身(一)

昨晚剛看完一齣電視劇,叫《消失的孩子》,很不錯,大家有空一看。

該劇根據貝客邦的懸疑小說《海葵》改編。講述了楊遠的兒子在樓梯間離奇消失,袁午的父親在出租屋突遇意外,林楚萍突然匆忙搬離住所,這些看似毫不相關的陌生人,在尋找楊遠兒子的過程中,揭開相互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的故事。【百度】

該劇表面看是一齣偵探懸疑劇,實質是一齣家庭倫理劇,以十分幼細的筆觸刻劃父子,母女、夫妻以至兄妹等種種人倫關係。其中給我們感觸較深的是幾對父子或父女關係。

劇名喚《消失的孩子》,其實也不妨喚作《消失的爸爸》,喻意是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真正「出席」過。

(叫《消失的媽媽》也可以,只是綜觀全片,相對於母子或母女關係,父子或父女關係確是被描述得更深刻、細緻以至立體些。)

忽發奇想,就承接著《死自身》這分題,寫幾則《父自身》

什麼是「父自身」?為什麼必須是「父自身」?

我真想說的當然不是「人倫」,而是「天理」,就是上帝作為眾父之源,祂的「父自身」是怎樣的一回事?

……

爸爸三角色

首先是,父親在孩子的成長中,該有什麼「角色」?

供養者?…教育(管教)者?…陪伴者?…

劇中的所有爸爸,最不濟的,在「供養」上都頗為盡力,孩子溫飽不成問題,部分還替孩子買房子討老婆,可算是無微不至。

在「教育」上,多數爸爸的表現都不太理想,大多都是假手於人,比方學校或什麼興趣班,自己連家長會都甚少出席,或只按自己的「想像」安排子女的學習,沒有關切子女在學習與成長上的真正需要。

表現最差的是在「陪伴」方面。劇中大多數爸爸(或媽媽)都以忙碌為理由,甚少陪伴孩子,以為給孩子足夠的「供養」與「教育」(或「管束」),就算是盡了父母的責任,最極端的,甚至連話都不多兩句。

告訴我,供養,教育(管教),陪伴,哪一樣最必需「父自身」?

供養,管教,其實都不一定需要「父自身」,理論上可假手於人,比方依靠社福機構或教育機構。就算父母有「參與」在子女的供養與管教上,角色也可以很抽離,雙方關係可以很「抽象」。意思是那到底只是個「紙板父」,還真的是「父自身」,臉面模糊,分不清楚。

唯獨陪伴,必須「父自身」,無可取代,不可蒙騙!

……

消失的父自身

靈感難求,今天就先說這麼多,做個引子。

大家不妨看看《消失的孩子》,起碼了解一下它的故事大綱,然後動心細察,孩子們最需要的,是否一個可以作為「玩伴」的爸爸?

更重要的是,基督徒一天到晚掛在嘴巴上的「天父」究竟是個什麼「概念」?

若說——

創造反映了上帝的「供養者」角色,

律法反映了上帝的「管教者」角色,

哪上帝的「陪伴者」角色又怎麼反映出來?

千萬年來,在人類的宗教設置(甚至包括大多數所謂猶太/基督教)之中,最重大以至致命的缺失,是「消失的父自身」,或說上帝作為「陪伴者」的角色被徹底地忽視甚至掩埋了。

耐人尋味!

這幾天事忙,明後兩天休市。

 

 

 

默度餘生:無語錄(三)         二零二五年月二十日

父自身(二)

上帝作為「供養者」,又作為「管教者」,我疑心並不用怎麼解釋闡明,大家都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因為人的宗教本能從不缺乏這樣的「上帝觀」或「神明觀」。

人之求神禮佛,無一不是為求「供應」或「指引」(管教的變體),就是所謂基督教會的兩大「核心體系」,即最注重「功能效益」的靈恩派,與最注重「道德規章」的基要派,都是這樣的「常識上帝觀」的不同側面的展現。

只是上帝如何作為「陪伴者」,二千年來的所謂基督教神學,卻基本交白卷。

在《消失的孩子》一劇中,有一個很極端的「家庭」,父親對女兒,只有「供養」沒有「陪伴」,母親對女兒,只有「管教」沒有「陪伴」,我們憑著常識,看上去都覺得十分不妥。令我無限震驚的是,二千年來的所謂基督教神學裡,從來不缺「供養的神」「管教的神」,獨缺「陪伴的神」,但大多數所謂基督徒甚至牧師學者,對此毫無感覺,甚至很以為理所當然。

……

天父的印記

我時時感到十分窒息,因為我是「天生」就極之不能忍受一位只有「供養」與「管教」而沒有「陪伴」的神,連我自己都不明所以,以致我發覺我跟幾乎整個基督教界無法溝通,甚至無法說上一句話。

在教會,我聽過無數「見證」,說及上帝怎麼「供應豐足」,但在這一切「供應」背後,我看不見一個有臉面的上帝;在教會,我也聽過無數「講道」,說及上帝怎樣「義理嚴明」,但在這一切「管教」背後,我也看不見一個有臉面的上帝。要之,我只聽到一堆「關於父」的所謂見證與教訓,但我聽不見「父自身」,感應不到天父上帝親切的「陪伴」。

我越發感覺,那些所謂「供應見證」與「道德教訓」,在什麼「教」裡聽到的都大同小異,我根本無法判別,那是否來自貨真價實的「我們在天上的父」。

我感到很不安,我必須另闢蹊徑,尋找天父上帝最無可質疑的人間印記。

……

爸爸的手

什麼是父親最無可質疑的印記?

供養你?管教你?

我不會極端到說這些毫不重要。一個「像樣」的父親,供養孩子,管教孩子,是必須的責任,也可以視為他作為父親的印記之一。

只是,這遠遠未夠!

他還得有另一個更必須與無可質疑的印記,就是陪伴,或說同在

他必須在孩子需要他的時候(即使孩子未必自覺),顯明「他在」。

創 22:7 以撒對他父親亞伯拉罕說:「父親哪!」

亞伯拉罕說:「我兒,我在這裡。」

小時候,每當發燒躺在床上,我都很渴望爸爸走到我身邊摸我額角,就這麼「摸一把」,當然不是「供應」,也不是「管教」,卻是「陪伴」,表明了「爸爸在」——「父自身」的親自臨在。豈不知道,這樣的「同在感應」對兒子們來說,就是父親之為父親最無可質疑的印記?

活過一個甲子,信主四十餘年,我大半生都在尋索的就是「父自身」,一位「陪伴的神」。

都說我是天生如此,所以我真不知道如何「影響」別人。人的根性很難改變,連上帝都嘆氣。我只能用有限的人間語言來表述,大家能聽且聽,各隨天命。

……

何以「陪伴」?

先用常識想想,「陪伴」是什麼意思呢?而我們當爸爸的,通常又是怎樣「陪伴」自己的孩子?

再回到聖經去,聖經如何展現上帝的「陪伴」?

聖經我們很會唸:

太 1:22 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23 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

約 1:14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啟 21:3 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上帝。」

上帝為有什麼要再三臨於人世,與我們「同在」、「同住」甚至「同吃同喝」?上帝要供養、管教甚至所謂拯救世人,都不必自己親自動手,更不必親臨人世。但祂竟要再三「親自來」,這意味什麼?

事實上,我更發覺,許多所謂猶太人與基督徒根本不在乎「父自身」與祂的「親自來」。君不見滿街都是人們痴迷於「自己來」的變相「自救神學」?

……

上帝只要在天上顯些神跡,或者指派天使或所謂教會作人間代理,都可以完成供養與管教的工作,唯獨陪伴,必須「父自身親自來」,不能代理。

只是,為什麼一定要陪伴呢?

請動心想想:有一個人,他已經「供應」了你一切行山需用的裝備與用品,也「教曉」與訓練了你各種行山技能,那還不夠嗎?怎麼你還要他來「陪著」你行?

為什麼呢?……

 

 

 

默度餘生:無語錄(三)         二零二五年月二十一日

父自身(三)

每一個稍稍正常的人,都該有一些「豬朋狗友」,想跟他們一起,並不為獲取什麼功能效益,也不為求得什麼法則指引,純粹就是,「我喜歡你」

你有如此「喜歡」的人嗎?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上帝之所謂「可信」成了「有用」的同義詞。所謂「可信」不過是指祂能提供各種各樣功能效益與各色各樣法則指引,給你改良心性、優化人生、轉化文明、保護地球、拯救世界,之類。

我疑心根本沒有幾個人愛上帝「自身」,他們只在意祂能提供什麼「有用」的功能效益與法則指引。他們愛的只是這些功能效益與法則指引——不!他們愛的只是他們自己與他們的「江山事業」。

「父自身」?沒興趣,甚至沒概念!

其實,也不是「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上帝被徹底抽象化為一堆「現實的」功能效益與「嚴厲的」法則指引的混合體的那場「宗教大異變」,最遲在始祖被逐出伊甸園之後不久,就在該隱身上,基本成形了。

創 4:8 該隱與他兄弟亞伯說話;二人正在田間。該隱起來打他兄弟亞伯,把他殺了。9 耶和華對該隱說:「你兄弟亞伯在哪裏?」他說:「我不知道!我豈是看守我兄弟的嗎?」10 耶和華說:「你做了甚麼事呢?你兄弟的血有聲音從地裏向我哀告。11 地開了口,從你手裏接受你兄弟的血。現在你必從這地受咒詛。12 你種地,地不再給你效力;你必流離飄蕩在地上。」13 該隱對耶和華說:「我的刑罰太重,過於我所能當的。14 你如今趕逐我離開這地,以致不見你面;我必流離飄蕩在地上,凡遇見我的必殺我。」

因著上帝之「咒詛地」(你種地,地不再給你效力),該隱很清楚上帝是「供應者」,又因著上帝之咒詛他「流離飄蕩在地上」,該隱很清楚上帝是「管教者」——然而都是從反面上「知道」的,這就好比現在西方國家終於「知道」中國是「稀土供應者」那樣。只是這種「知道」並不好受,甚至很叫人不安以至反感。

在該隱心中,上帝是一位擁有極大權能的「供應者」與「管教者」的同時,絕對不是一位會對你稍有同理之心的「陪伴者」。祂對你的所有「供應」與「管教」,實質都是對你的「要脅」。對這樣的「上帝」,出於害怕或某些需要,你或會拜祂,但你從來不愛祂

人類普遍的宗教觀甚至上帝觀,就是這樣成形的。

在猥瑣不堪的宗教包裝之下,「宗教從業員」自會大力讚美上帝之能提供什麼功能效益與法則指引,說都多麼「合理」和「有用」,演成無數「講道」與「見證」。這種上帝觀看上去不像該隱所演繹的那麼負面。

事實上這只是心理自欺。

動心想想,當你注目於「合理」與「有用」時,你信的是「合理」,愛的是「有用」,你並不相信也不愛慕「父自身」,你跟祂的「心理距離」極遠——

事實上,你恨祂!

在基督教圈子混了數十年,我可以向你保證,許多基督徒,尤其牧師學者,表面越敬虔,心裡就越害怕以至怨恨上帝,就像該隱或掃羅「獻祭」那樣。

創 4:3 有一日,該隱拿地裏的出產為供物獻給耶和華;

撒上 13:8 掃羅照著撒母耳所定的日期等了七日。撒母耳還沒有來到吉甲,百姓也離開掃羅散去了。9 掃羅說:「把燔祭和平安祭帶到我這裏來。」掃羅就獻上燔祭。10 剛獻完燔祭,撒母耳就到了。掃羅出去迎接他,要問他好。11 撒母耳說:「你做的是甚麼事呢?」掃羅說:「因為我見百姓離開我散去,你也不照所定的日期來到,而且非利士人聚集在密抹。12 所以我心裏說:恐怕我沒有禱告耶和華。非利士人下到吉甲攻擊我,我就勉強獻上燔祭。」

他們的宗教行為實質都是出於「恐懼」,他們心裡根本不信上帝,不相信上帝真有白白的恩典。一切都是「交易」。所以一旦他們發現他們的「敬虔」不能如他們所願獲得相應「效果」時,便與上帝反目成仇。

其實也不算反目成仇,因為在他們「獻祭」的當下,早就對上帝滿懷敵意,更判定上帝是一位對人斤斤計較——實質也是滿懷敵意——的「神」。

明白我說著什麼沒有?

在那些一味標榜上帝能提供什麼功能效益的「見證」裡,在那些一味標榜上帝能提供什麼法則指引的「講道」裡,我只看到一位冷漠甚至滿懷敵意的「神」,意思是你必得幹點什麼,還要幹得合規格合指引,否則——祂就不理(保佑)你!

祂並不愛「你自身」,

正如你也不愛「祂自身」!

但我無法忍受這樣的「基督教」!

 

--- 今 天 日 誌 ---

 

默度餘生:無語錄(三)         二零二五年月二十二日

父自身(四)

所有宗教,不論是否所謂基督教,都可以毫無難度地以大篇幅演述上帝作為「供養者」與「管教者」(或「引導者」)的角色,因為神明之為神明,必定是「賜人以豐足」「導人以正途」,不是嗎?

就是在基督教的圈子裡,閣下也一定聽過無數講述上帝如何「賜人以豐足」的「見證」以及如何「導人以正途」的「講道」。別告訴我不是這樣!

唯獨上帝作為「陪伴者」,甚少有人提及。

我自是知道,在基督教圈子裡,也流行某種「分享」,說上帝(或耶穌或聖靈)會安慰、撫摸我們,甚至用經文、異夢以至神跡向我們「說話」,以顯明祂的陪伴與同在,最形象化的說法是所謂「足印的比喻」,說主耶穌怎樣「抱著你漫步沙灘」,之類。就此看,在基督教的所謂神學裡,上帝不是只有「供養者」與「引導者」的角色,溫情脈脈卿卿我我的「陪伴者」的角色,也是頗為凸出的。

然而,我所要說的上帝作為「陪伴者」,不是這個意思!

……

絕不一樣的「陪伴」

上帝之作為「供養者」、「引導者」以及「陪伴者」,並不是三個(我的重點在前兩者與後者的對比)在我們想像之中的,分量大體相若,更可以和平共存甚至相得益彰的概念。

在我們的常識裡,父母給子女「供養」、「引導」與「陪伴」,三者並無衝突,至少理論上可以甚至應該並存。

但在真正的聖經啟示裡,上帝的「供養」與「引導」可以並存,但「陪伴」卻與前兩者「性質」頗不相同,甚至某意義上說「不可兩立」,意思是——

上帝的「陪伴」往往是極其弔詭地,在你經驗到上帝「供養」與「引導」都極其缺失的時候,才能更深刻與真實地感應得到的。

唉,有人明白我說著什麼沒有?

必定有人以為:不是啊!我越是經歷到上帝的「供養」與「引導」,不也是同一時間越是經歷到祂的「同在」(陪伴)麼?怎麼可能會倒過來,我越是經歷不到上帝的「供養」與「引導」,反而會更深感應到祂的「同在」(陪伴)呢?

請動心動肺想想:在怎樣的情況下,你最需要陪伴?最能感應到別人的陪伴?

我肯定,那必是,在你最失落、失敗、痛苦、蒙冤、寂寞的時候!

想想,當閣下正在獲得「豐足供應」與「明確引導」,已然或起碼步步邁向成功體面的時候,你並不需要真正的「陪伴者」。當下你固然可能想有些朋友來分享你的成功與快樂,但這並非「必需」,因為成功、美滿的生活與前景,已經吸引去你絕大多數注意力。

唯獨是,當你經歷著極其嚴重的「窮乏」與「迷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聞,換句話說,就是理應作為「供養者」與「引導者」的上帝,竟然在你的人生際遇之中,隱藏起來甚至全然失蹤,你才會發出強烈的呼喚:

我的神,我的神,你在哪裡!

在這樣的困境之初,你訴求的,很可能仍然是上帝作為「供養者」與「引導者」的角色重新在你的人生際遇中呈現出來,即馬上給你「供養」與「指引」。

但久之,上帝若仍不聞不問,仍沒有出現你按人情常理所望所求的「供養」與「指引」,這個時候,你當然可以徹底放棄信仰,離棄上帝。但你若「心有不甘」,仍然在苦苦追問:

我的神,我的神,你在哪裡!

那麼,你所「求」,就必不再是上帝作為「供養者」與「引導者」的角色的重現,並以此來表明祂的「陪伴」(同在)。

你所求的,是一種與上帝作為「供養者」與「引導者」的角色無關——至少沒有直接關連的,一種超越人情常理甚至一切宗教常識的「陪伴」。你渴想天父上帝就在你的失落、失敗、痛苦、蒙冤與寂寞中,陪著你,與你同在!

最震撼人心的「上帝同在」,絕對不是在你發覺上帝「解決了你的痛苦」的時候,而是在你發覺上帝竟然就在你的痛苦之中「跟你一同受苦」的時候!說得更加簡潔些,就是上帝在我們的信仰與人生中最深刻的「同在」,並不是「幫助你成功」,而是「陪著你失敗」。

這才是上帝作為「陪伴者」的真正意思!

……

我是個變態

世人甚至教會喜愛高舉上帝作為「供養者」與「引導者」的角色,實質反映的,是他們對「成功」的追逐與膜拜。所謂上帝不過是提供所謂「供養」與「引導」的工具,他們心裡真正關切的,是自己與自己的成功,絕非上帝更非「父自身」。所以他們絕對可以賊父不分甚至認賊作父,因為他們追求的不過是於他們「有用」能助他們「成功」的「供養」與「引導」,到底是哪個「父」給的,或應歸功於哪個「父」,沒所謂。

因此之故,閣下絕對可以聽過甚至說過無數上帝作為「供養者」的「見證」與上帝作為「引導者」的「講道」,擁有極多「關於上帝」的知識,卻是對「父自身」毫無感覺、經歷,甚至連概念都沒有。總之,你很可能從未真真正正經驗過甚至渴想過天父上帝的同在(陪伴)。

人唯有落在極深的痛苦絕望之中,甚至判定他「此生無望」的時候,他才會打從心底裡渴想一位「純粹」作為「陪伴者」的天父上帝。

還不明白?

打個極顯淺的比方:作為一個病人,當你很覺得自己還「有得醫」的時候,你渴想的是醫生,是醫生給你各式「有效」的「供應」與「指引」;但當你終於明白自己「沒得醫」,你渴想的是至親至愛,是至親至愛在你身邊「陪伴」,陪著你走過人生最後一程。

世人甚至教會,都在追逐著一位「助他們成功」的上帝,而我卻窮此一生,都在尋索著一位會陪伴著我痛苦、失敗甚至「瀕死」的上帝。

我是個變態。

 

 

 

 

 

 

 

 

:obad200410@gmail.com